新闻资讯
布局碳中和,走出思维误区

发布日期:2021-05-08

分享:

 从能源、钢铁等传统高碳排产业,到能耗剧增、碳排放不断增长的新兴科技产业,陆续有新的企业加入“碳中和”队伍,互联网大厂也加入了碳中和竞赛。腾讯在今年1月12日宣布启动碳中和目标规划,3月12日蚂蚁集团锁定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是确保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

 我国多部门跨行业的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已有不少的成功实践,面对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需明确各地生态环境、发展改革、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减排重心与责任分担,营造“人人肩上有指标,减排重任大家挑”的氛围,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参与低碳布局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协同性。行业间割裂地实施自身行业碳减排策略,不仅难以提升碳减排效率,反而会增加碳减排的难度和成本,带来潜在的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易出现这边碳排放“压下去”,那边又“冒起来”的不良局面。

 很多企业在宣传时大谈碳中和,但并无企业碳中和目标与时间线,行动速度跟不上宣传速度。能源、钢铁等高碳排行业的央企,既面临着双碳目标的落地执行压力,同时承担着央企的政治任务与表率作用,反应迅速并不奇怪。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其不断增长的能耗与碳排放被外界广泛关注,迫使其关注碳中和话题。各行业的碳排放不是“孤岛”,存在普遍的耦合关系。把握各行业的整体碳排放,同样需要思维方式的更新。

 植树造林、修复红树林或增加土壤碳储量等碳移除、碳补偿手段常被企业提及,将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 NbS)”作为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企业利用森林碳汇等NbS方案实现碳中和存在巨大漏洞。一场森林大火、干旱或者虫害都可能导致核算时储存在树林、土壤等其他自然系统中的碳排放重新释放出来。虽然企业获得了碳中和的称号,但全球碳排放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蚂蚁集团与苹果公司在其最新公布的碳中和计划中,都提及要使用NbS来解决“无法减排的部分”。互联网科技企业需要对外传递进取姿态,也需要在热议的”反垄断”背景下应对巨大的合规压力,“搭车”碳中和无疑是顺势之为。

 打破能源企业、种类之间的壁垒,并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壁垒,为行业间的减排协作厚植土壤,跨行业多因素的协同减排方式可有效避免局部碳排放的外溢和反弹。明晰不同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点的差异,建立起协调互补机制,率先制定钢铁、炼油、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规划。

 苹果公司将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无法减排的部分”,那么无法减排的部分是什么、占比多少,需要企业做出负责任的数据披露。苹果公司表示,“公司将在2030年前直接减少供应链和产品中75%的碳排放,而剩余的25%碳排放则由修复基金(Restore Fund)通过清除大气中的碳予以解决”。直面直接减排的挑战、还是选择碳补偿的方式,是区分企业是真正致力于碳中和还是在“漂绿”的标尺。蚂蚁集团在碳中和路线图中未提及“无法减排的部分”占到其整体排放的比例。汽车企业福特已经做出承诺着手解决其范畴一到范畴三约95%的直接碳排,包括在2030年在欧洲地区实现其销售车辆100%的零碳排。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但需妥善处理粤港澳三地的政策与法律差异,建立三地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减排机制,优先布局“零碳”产业集群和碳金融服务平台。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应摆脱对煤炭能源与高耗能制造业的惯性依赖,加快联防联控下大气污染和碳排放的协同治理,勾勒湛湛蓝天之下的低碳、零碳发展图景。

 隔膜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