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1-10
分享:
“光储充”一体化,即“光伏+储能+汽车充电”模式,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种理想方案。通过储能电站和电网协同供电,既能实现削峰填谷,又能有效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等问题。
2022年1月5日,浙江桐乡首个用户侧“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投产。据了解,该项目由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及充电桩系统组成,在源端、荷端均做到100%清洁能源,预计年发电量超1.3万度、碳减排10.66吨。
同时,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形成了一个微网,可保持相对独立运行,尽可能多的使用新能源,缓解充电桩对区域电网的冲击。且由储能电池直接给动力电池充电,能源转换效率也有所提高。
此外,在“双碳”目标下,“光储充”一体化可建立起清洁能源“利用、储存、再利用”的循环生态链条,助力电动汽车从“低碳”走向“零碳”,打破对于新能源汽车电力来源不环保的质疑,真正实现绿色出行。
去年年底,特斯拉公布的“成绩单”显示,其在中国已累计布局超级充电站高达1000多座,在拉萨和上海布局了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桩。宁德时代、天合光能、蔚来等企业也进行了相关探索。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光储充一体化行业的基础阶段已基本成熟,配套设施趋于完善,问题主要集中在运维和材料成本上。未来或将朝着更高转换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加上,充电桩行业前期运营投入大、成本回收慢,这方面能拿到的投资较少。但相关企业负责人也强调,随着能源转型的速度加快,煤电的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趋势肯定是向好的。
不过,现实情况是,即使有众多企业入局,“光储充”一体化仍处在示范应用阶段,还没有进行到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如中能电气在公告中称,公司积极开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营,但相关业务收入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比例不高,远非公司核心业务。易事特也称其“光储充”一体化业务占公司总体业务份额较低。
相比市场对“光储充”一体化的迫切需求,业内人普遍将目光集中在上游材料供应及成本上,包括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储能电池、半导体在内,这部分材料成本过高或过分依赖进口,对整个“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都有直接的影响。
上一篇: 如果用数字来描述2021年的科学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