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0-15
分享: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白皮书从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行动和成效。
会议明确,中国将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开启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全文约1.4万字,正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这部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表。
会议指出,我国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和治理。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极大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建。
会议也表示,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介绍了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的倡议行动和世界贡献。
下一步,我国将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2021-2030年)》,优化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和信息平台等。
我国还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此外,我国注重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行业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进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十三五”期间,在陆域,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在祁连山、贺兰山、长白山、小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鉴于开展生态修复是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因此会议回应,我国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要流域和区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全国治理矿山修复面积约400万亩。
在海域主要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十三五”期间,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
2021年已经启动实施“十四五”期间第一批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5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下一步,我国还计划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谈到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会议透露,会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次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地、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用途管控。
会议也表示,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
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了双增长;“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补助项目2000余个;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包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地试点;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南南合作”以及其他双多边合作等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国际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