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对于双碳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1-08-19

分享:

 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还处于一个大家并不理解的阶段,技术性讨论对于“如何实现减排”是必要的。在很多年前,我国曾经有人做过测算,以假想的“不进行计划生育”为反事实(er-factual)基准线,少生了多少人口,意味着多大的减排。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近日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评估报告,首次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气温升高,持续的高温天气易引发各类疾病,影响人们生命。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是1901-1971年期间的3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200公里以内的地区,世界级的大都市几乎都是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将严重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安全。在南北极的永久冻土中冰封着多种史前微生物,随着冰川融化再次复苏,可能引发全球疫情。以上海为例,未来30年,上海濒临的东海海平面可能会升高7.5到14.5厘米,部分沿海区域将被淹没。

 权威科学家发出警告,在31项能代表地球生命特征的项目中,18项已突破历史峰值。地球上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经被激活9个了,这些气候临界点是引起全球或区域气候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能源碳强度同前者类似,系于能源结构性因素。碳强度是能源结构变化的结果。我国2020年12月更新的巴黎协定气候自主贡献目标中,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等。

 按照普遍预期的非化石能比例从目前的16%左右上升到5年后的20%,就能单独贡献整体能源的碳强度下降4%。年均下降1%,从而实现大部分13.5%能源强度与18%碳强度之间的比例差别。当然,如果能够有效的实现碳的回收,无论是森林方式还是地球工程方式,也可以降低碳排放。目前我们还是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发电供应端,一次性能源里面85%还是来自化石能源。2020年年底风电、光伏的装机占了全国装机大概500个GW左右,预判到2030年风和光的装机会翻3倍,达1500个GW的装机,增长率非常快。在生产、工艺加工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效、低排放的技术,到2030年,总体工业单位排放可以降到14%、15%左右。自2021年开始中国已经可以在不用补贴的情况下,风电、光伏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回报率水平,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非常乐意参与新能源建设。回报率大力改善,将促使电力行业转型。能源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大概有15%的能源来自新能源,预测2030年这个数据会增加至25%,而2060年要有85%这样的结构来自新能源,才能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相较工业化前水平增加约1.1℃,比过去12.5万年中的任何时期都要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2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2016年签署并生效的《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统一安排。目前,共有189个国家加入了《巴黎协定》。《巴黎协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缔约国根据国情,自主提出减排目标和措施。

 国家最近出台了“2060年氢能源发展目标”,预计到2060年氢能源占比会涨到20%左右,目前只有不到2%,未来成长空间较大。现在很多化工生产过程的化石燃料,之后可以用氢能源来取代。另外是炼钢,现在用煤,之后可以用氢能源。此外,除了短途的电动车之外,长途的运输其实要用能源更多的燃料,所以氢能源也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隔膜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