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净零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2021-07-16

分享:

 净零排放指一个组织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吸收之间达到平衡;气候中性指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不造成净影响的一种状态。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指在尽最大可能采取减排措施后,对于少量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与二氧化碳吸收实现等量平衡;碳达峰指努力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自“十一五”开始,每个五年规划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碳中和仅考虑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涵盖所有温室气体,气候中性除了考虑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还考虑辐射效应等其他影响,三者有依次递进关系。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是我国提出在不同时间段的、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战略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到来;碳中和指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一系列碳汇载体,以及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的新能源和新工艺,努力稀释直至抵消企业、团体和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能源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所在,但不意味着要完全退出煤炭,完全退出化石能源。借鉴美国碳达峰前后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等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去产能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赋和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将主要有三大路径。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显著上升,但依然没有改变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2020年我国电力结构中火电发电量占比大于60%。与美国碳达峰前后电力结构对比,我国电力结构还有很大优化空间。然而,我国天然气增产有限,难以像美国那样作为发电的第一大能源。“双碳”目标下,我国应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优化电力结构。

 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世纪以来,地球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推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增加了气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提高了地球平均地表温度。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暖年份,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2019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87℃,是20世纪初以来的第二高值。为实现对化工企业安全环保集中管理和提升化工企业规模优势集中布局产业链,多地均要求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率50%以上,有些省份要求入园率达80%,大量规模以上化工企业都在化工园区进行布局和生产,化工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支撑化工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产能扩张力度将受到较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能倒逼高耗能、重化工业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成长,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强调负排技术可能在促使高碳产业发展,进而将减排压力延后叠加,可能给实现碳中和带来更大成本和压力。但负排技术在碳达峰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撑实现净零排放。近年来,尽管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但总体而言,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我国仍然是“世界工厂”,增加值率低,承担了占全部碳排放量约1/4的隐含碳排放责任。

 隔膜泵